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关于当代社会中年人群“焦虑”产生的 影响因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31 23:47   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关于当代社会中年人群“焦虑”产生的

影响因素的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霍凯东 李孟斌 田千里 邹怡庭 张弛然


摘要:近年来疫情持续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因此受到了影响,计划好的任务在疫情面前已然变成未知,而竞争却并未因此放缓,这使得焦虑情绪在人群中散布开来,在兼有赡养父母和教育子女重任的中年人身上尤为凸显。身为家庭和社会的顶梁柱,子女教育、家人健康、社交关系、职业前景已经成为中年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近年来“中年焦虑”作为网络热词却鲜有其深层次的调研报告。鉴于此,“健康云研”团队立足于“2021中国家庭健康指数”问卷中有关中年焦虑的若干问题的数据结果,对当代社会中年人焦虑情绪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探寻影响中年人焦虑情绪的深层原因,并帮助中年人早日走出焦虑情绪的困扰,以促进社会的高效运作。论文在分析和研究了中年人群焦虑的来源的基础上,区分了教育焦虑、职业焦虑、健康焦虑、社交焦虑四种常见的不同焦虑类型,并对中年人群中常见的几种焦虑情绪进行了阐释。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研究,参考“2021中国家庭健康指数”调查问卷,结合当下社会背景对其焦虑情绪的因素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年人群,社会交往焦虑、健康焦虑,职业焦虑,健康焦虑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阶段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大多数人把焦虑情绪误以为是焦虑症,使很多人对焦虑情绪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实际上,焦虑情绪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种普遍的情绪心理,它是介于白色(正常,没有任何焦虑情绪)和黑色(已达医学中的焦虑症状况)之间的一段并没有明显界限的灰色地带。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认识它,从而更好的解决或避免它。焦虑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非常大,会导致患者的身上出现很多不良的症状表现,最常见的不良症状就是失眠,而长期失眠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是很大的,会导致患者的身上出现心悸的现象,所以说如果人失眠的话,也会出现心悸的症状,同时患者常常会感到心情烦闷,紧张,无法专心工作和学习,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焦虑除了会引起上述一系列不良的症状表现之外,还会导致患者的身上出现很多其他的不良症状,甚至会引起一些疾病,比如说癌症,同时焦虑还会加重人的心脏的负担,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非常大,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大家千万不要忽视焦虑的危害,一定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焦虑情绪作为中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中一个普遍的情绪问题,有相当数量的人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并且近年来有愈来愈上升的趋势,从而对他们的工作和家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年人的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焦虑情绪并走出焦虑情绪的困扰,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预期目的是通过对中年人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找到影响中年人群产生焦虑情绪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焦虑情绪并走出焦虑情绪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大部分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

二、数据分析与总体研究

针对收集到的两百余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研究,选取了如下几个问题的数据作为分析疫情之下中年人(45-59岁)焦虑问题根源的数据来源:问卷第74题:在过去两周,您经常受到以下问题的困扰吗?—做任何事都觉得沉闷或者根本不想做任何事;第75题:在过去的两周里,您生活中出现以下症状的频率情况是?—感觉紧张,焦虑或急切;第83题:请选择适当的选项来评价您对以下陈述的认同程度:—我的工作导致我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问题图片见附录)。(注:本文为了更直观的展现数据,将每一题分为4个层次计算“综合焦虑程度指数”,选择“完全没有”项计0分,“有几天”计1分,“超过一半”计2分,“几乎每天”计3分。第83题认同程度将完全不同意计0分,不同意计1分,一般计2分,同意计3分,完全同意计4分)

可能影响疫情之下中年人综合焦虑程度的因素我们列举了如下3点:

(一)年龄范围因素

经统计,在疫情之下焦虑指数最高的是中年群体是51-55岁的群体,46-50岁次之,而焦虑指数相对较低的是46-50岁的群体。在线下发放问卷后的调研采访中,我们了解到,46-55岁正处于孩子上中学,父母在老去的阶段之中,父母已经退休赋闲,企业单位的退休金相对于工作时骤降,因此,46-55岁这一批中年人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他们需要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以及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照顾老人,上班养家。加之疫情之下公司生存艰难,工资普遍适当下调,因此,他们身上承担了较大压力。

图1 焦虑指数平均值

(二)性别因素

经统计,中年男性在疫情之下的综合焦虑指数为2.74,女性综合焦虑指数为3.24,显著高于男性。这其实和我国传统观念中的家庭分工有关。去年寒假刚过,全国上下开始了全面线上教学,孩子家长长期居住在一起,平时出现一些争执已经成为了许多家庭的家常便饭,由于多数家庭的母亲参与孩子教育的时间更长,花费精力更大,因此难免会造成焦虑指数的升高,在一篇题为《疫情之下——中年母亲的焦虑与迷茫》的文章中,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了她在接受心理咨询时的故事,这位中年母亲平日里对于孩子的管控很严格,甚至采用了切断家中的网络的方式来阻止孩子玩游戏,但是,当全面线上教学开始后,孩子便一发不可收拾,借上网课的名义欺骗母亲,躲在房间里长时间打游戏,由于孩子即将面临中考,孩子母亲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使她的焦虑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还有对于孩子父亲不作为的愤怒。这个案例只是疫影之下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中年母亲们不仅要管理孩子的学习,还要操持家务,完成工作任务。其实,沟通是解决问题的良药,和丈夫坐下来好好聊一聊,让父亲这个角色更多的加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夫妻共同分担压力,或许是缓解压力的好方法。

图2 性别因素

(三)人均家庭月收入因素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综合焦虑指数在两个点出现了极值,分别是4500-6000元与13500-15000元,这其实和不同收入段所追求的事物相关,人均收入五千元的家庭所向往的或许是一家人衣食无忧,关注点更多的在于柴米油盐,而等到家庭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们偏向于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以及更好的教育等等,因此新的焦虑也会就此产生,这或许也是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3500-15000会出现一个新的极值的原因。

疫影之下的人们都承受着或大或小的压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学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当感到巨大心理压力和出现悲伤、愤怒、怨恨等情绪时,我们可以通过向亲朋好友倾诉,以消除不良情绪。除此之外,如果压力已经相当大,甚至出现了有些人在问卷中填写的,神经衰弱或焦虑症的症状(如持续的睡眠障碍、情绪紧张、心悸等)而且感觉自我无法进行调节时,我们建议或许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来帮助自己消解压力。

图3 家庭人均月收入

三、焦虑情绪分析

(一)健康焦虑

1.数据分析

调查资料显示,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约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亚健康人群约占人群总数的60%,其中主要是中年人群,约占48%~59%,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亚健康发生率可高达70%[1]。中年人属于社会中坚力量,社会责任重大,而他们身上存在着生活节奏过快,压力过大带来的一系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形成了大比例的亚健康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这一时期,事业生活压力和和身体素质下滑相矛盾,生活习惯上存在睡眠不足,长期超负荷劳动、工作和学习,导致疲劳无法及时消除和过劳[2]。心理上,虽然中年是情绪趋于稳定的阶段,但是工作家庭方面超负荷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依然在心理健康方面形沉重负担,反作用于身体健康。

总体来说,在排除生活习惯改变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人的身体素质二十五岁左右达到顶峰,三十岁左右开始下滑,中年属于本身体质的一个下滑阶段,且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引发的疾病在调查中展现出了明显的联动性。

长时期生活习惯不健康,摄入钠过多,BMI超标,年龄增长等因素推动引发高血压;摄入糖分、脂肪过多,引发的血糖血脂上升,胰岛素受体敏感性降低,形成糖尿病;血糖不进入细胞进而转化为脂肪,血脂上升,促使血管粥样硬化。高血糖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加速动脉硬化,肾脏负担重,导致肾病、心脑血管病蜂起。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引发血管内膜损伤,促使血管粥样硬化,而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恶性循环。

调查数据和理论表现出了高度的统一性,中年受访者20%患有高血压,其中九成患者需要服药治疗控制血压,35%还有血脂异常或糖尿病或冠心病,而仅患有血脂异常或脂肪性肝病,或糖尿病,或冠心病的比例为7%;此外,四分之三的糖尿病患者患有高血压。

对中年群体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内因是内分泌系统功能衰减,性腺功能衰退,性激素分泌减少,影响情绪,带来更年期综合征。中年人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外因除自身面临的竞争比较压力,长辈年龄增长,不可避免的身体功能退化,器官逐渐衰竭,医疗除了带来经济上的压力,陪护时间上的压力,还有复杂的心理变化。45-59岁中年人子女多处于升学阶段,调查数据显示,其最小年龄子女15%处于12~17周岁,74%已成年,部分存在青春期叛逆行为,他们对子女的无力感也影响着心理。调查数据显示,64%的受访者存在难于入睡,半夜会醒,或相反,睡觉时间过多的睡眠质量低的问题。

与此同时,消化系统的健康对情绪和心理健康有着较大的应激反应,而中年时期消化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调查中,5%的中年受访者反应存在慢性肠胃炎的情况,而大约一半的焦虑症患者存在慢性肠胃炎。根据详细的问卷调查,慢性肠胃炎患者中,四成在过去两周内,超过一半的时间存在对所有事都感到沉闷或根本不知道想做什么事,情绪低落、抑郁、绝望;八成存在此类情绪上的问题,而受访者群体中存在此类情绪问题的为49%。六成以上慢性肠胃炎受访者表示存在超过一半时间存在难以入睡,半夜会醒,或睡眠时间过长的问题。

随着健康得到重视,互联网传播高速信息,人民群众知识文化水平提升,人民的健康意识有了巨大提升。84%的中年受访者表示容易或非常容易能够得到自己所患疾病的治疗信息,82%认为容易或非常容易理解药物附带说明书内容,69%容易或非常容易判断治疗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调查数据显示,41~59岁人群中高达96%的受访者都开始采取控盐控钠,行动包括使用定量盐勺,选择低盐产品,为食物调味减少用盐,经常使用低钠盐,阅读营养标签钠含量,要求餐馆少放盐等;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有29%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使用高盐调味品,或经常食用榨菜、咸菜和酱制食品或经常食用加工食品和罐头产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表现的发生当然存在对经常频率理解上的差异,但更多还是饮食习惯导致的,在很多地区的饮食中,高盐调味品、榨菜、咸菜和酱制食品本身就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更应当重视的是高盐的饮食习惯,除了地域的影响,更多的是减少外出用餐和方便食品。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11%的中年受访者表示困难或非常困难对日常行为(如:饮酒与饮食习惯、锻炼等)会对您的健康产生影响进行判断,但仍有39.5%的中年男性吸烟,16.2%的中年男性已经戒烟,55.8%有吸烟史。而在有吸烟史的人群中,对日常行为对健康影响判断困难的比例达到了20.8%,依旧有必要宣传吸烟、喝酒、食用槟榔等不健康日常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另外,30.8%有吸烟史的中年受访者抽完第一支烟都在18岁及以前,而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是违法行为,监护人有义务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

相比身体健康信息的容易获取,有17%的中年受访者认为困难或非常困难来获得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压力或抑郁)的信息,而他们当中的64.7%存在情绪低落、抑郁和睡眠问题,远高于受访者中的比例36%。从侧面反应意识到自己需要心理健康信息却很难获取的大多是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辅导的一定需求。

2.解决方案及政策建议

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对精神疾病的漠视或妖魔化。通过电视频道等宣传精神疾病治疗的积极面,普及心理健康辅导,宣传方面控制焦虑症、抑郁症等中的极端案例。重视挖掘患者内心,一方面改良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增进患者信心,避免疾病羞耻。

普及体检知识,推广疫苗接种。体检对于众多恶性肿瘤,和发展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早发现,早治疗”,将体检意识深入人心。Hpv疫苗,带状疱疹疫苗,水痘疫苗都能很大可能性的预防疾病的发生。将适合个人情况的体检增加进入商业医保的范畴。对hpv疫苗等疫苗的进口采取减税政策,增加研发科研基金投入,带量采购需要普及的疫苗,降低接种成本。

指定健康食品标准,设立适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具有广泛人群基础食用的加工食品标志。加强外卖食品监管,增加暗访、食品安全监管调查频率,建立外卖食品安全举报制度。

加强烟酒销售的监管,严格禁止销售烟酒给未成年人,包括电子烟,提高监护人责任意识。提高第一根烟,第一杯酒的平均年龄以降低烟民数量和抽烟频率。抵制酒桌文化,从政府、国企开始,严格控制甚至禁止聚餐报销的酒数量。侧面解决中年人饮酒导致尿酸高,增加肝脏、肠胃负担,引发骨质疏松,促进高血压等健康压力。

建设体育城市,增加公共健身设施。合理开放小学、大学等校园的田径场,为体育锻炼提供场所。平衡公共健身场地和商业健身场所比例,加强商业健身场所监管,设定合理的商业规范,加强公共健身场所的后期维护工作。



(二)职业焦虑

1.产生原因

关于职业焦虑的成因,目前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李翠华(2008:119-121)认为,职业焦虑分为客观性焦虑心理、神经过敏性焦虑心理和道德性焦虑心理,主要有家庭、社会和个体方面的原因所致。家庭因素是导致职业焦虑的重要原因,此前有研究表明,在有职业焦虑的人群中超70%的人存在经常与孩子或配偶吵架的情况。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当下竞争压力巨大,优质资源仍旧缺乏导致焦虑Shujie Liu和Anthony J.Onwuegbzie(2012:160-170)对中国吉林的部分教师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大约40%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有机会的话会离开教师队伍,原因是工作压力太大,收入不高,休假制度不合理。而这一比例在IT行业中也超出了25%。个体因素则主要指个体攀比心理导致的焦虑情况。

2.焦虑类型

经过分析,在此将职业焦虑分为以下两类:

转行焦虑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似乎从业者都不安于现状,有转行跳槽的想法,可是真正敢于去做的却不多。拿媒体行业为例《2018年媒体人调查报告》显示57%的媒体人表示自己缺职业成就感;46.86%的媒体人表示工作缺乏升职空间;37.02%的媒体人表示缺乏自己的时间。这其中超四成的媒体人向往其他职业,然而统计数据上看,真正转行的人仅为18%左右,更多的人则是活在了转行焦虑之中。

收入焦虑

2017年中国平安在上海发布了《2017国民财富焦虑报告》报告显示:国民财富均值为43.71;17.6%的人处于低焦虑状态,财富值小于34;78%的人处于中度焦虑状态而财富值为34-62;仅有4.4%的人处于高焦虑状态。可以说,收入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焦虑的大小,这也是收入焦虑存在的原因。




3.解决方案

(1)关注身体健康

调查资料显示,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约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亚健康人群约占人群总数的60%,其中主要是中年人群,约48%~59%,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亚健康发生率可高达70%【3】。因此,中年人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多去医院体检,少加班熬夜。身体健康,是获得快乐、避免职业焦虑的前提。

弄清“要求”和“需求”

日益膨胀的欲望和物欲横流的社会往往会让中年人分不清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精神上的财富带来的快乐是远大于金钱的。很多人自我要求太高,总是希望能收入很高,于是拼命加班熬夜,最后家庭反而不是那么和睦,因为他丧失的是原本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和机会。适当降低自己的的自我要求,但是要明白自己的需求所在,才是上上之策。

持续学习

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社会,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若是不去学习仅仅靠自己的过往的经验,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中年人的许多焦虑其实原因来源于他们仅仅处于焦虑之中而不主动求变,面对当下这种情况唯一的出路就是持续学习。甚至于向年轻人学习,了解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们探讨关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新产业的有关知识。

端正心态

其实很多时候焦虑的来源就是自我焦虑,还有很多时候焦虑来源于攀比。攀比属于正常人心理‚因为有比较才有进步‚有目标才会有努力。积极向上的攀比是益于健康‚益于工作的。适度的焦虑使人进步,但是过度的焦虑就成了心理问题,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4]。可能身边是有很多比我们更加优秀的家长,他们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基础,但反过来想:比尔盖茨把所有的资金全捐给了基金会,基本没给他们的孩子留下什么。无论何种起点都是有可能走向成功的,而我们也无法做到比所有的父母都更加优秀。因此,不必自我焦虑,端正心态能使焦虑情绪得到极大释放。


4.政策建议

(1)让身体条件不能够适应的中老年人提前退休。

在报告开头提到的调查问卷中,针对延迟退休这项问题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持有反对态度的人是占多数的。现在,男性的退休年龄被延长到了60岁,女性则是55岁。尽管这是由于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的缘故,可是通过Mob研究院的调查发现,众多老年病如高血压的出现年龄在40岁-50岁之间,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身体状况是逐年下降的。

(2)推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

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竞争贯穿于整个教育环节,从中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都在存在着教育资源的竞争,位置好的学区房、资质高的老师都成了家长在教育方面的竞争之地。中年人焦虑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当下,许多学校选择生源还是以“钱”作为指标的,。特别是在中小学,择校费动辄上十万是很多家庭难以承受的,每一位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因为自己丧失了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每一位孩子也不能因为他们的父母没钱而丧失了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因此出台政策推进教育、社会公平同样有助于缓解中年人内心的焦虑。

严禁课外补习班、减轻学生负担。

有许多家长,上班回到家还要应对老师布置的检查作业、签字等任务;到了周末还要接送孩子上补习班,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禁止了课外补习班的开设等同于是减少了家长身上的压力以及职业焦虑。“双减”政策即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让社会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坚定决心。为孩子减负、为家长解忧,这个政策的初衷笔者看来是很好的,这份最“严”政策的背后是国家对于“唯分数论”、补习班遍地等教育乱象的打击决心。但同时也要有所警惕,如果政策仅仅在一、二线城市落实,而其他城市不落实,不是会引起更大的教育不公平,导致家长更多的焦虑吗?

因此,不仅仅要下定决心出台政策,更重要的是政策如何落实,不断修改甚至出台相关政策辅助主体政策执行,也是国家、政府能够做的。7月9日,北京宣布启动面向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的暑期托管服务,学生可就近自愿参加。推出暑托班是出于“双重减负”的政策考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阎琨说:“一方面可以为家长减负,暑托班的初衷是为家长破解看护难题:另一方面可以为孩子减负,暑托班是‘课后服务’的延续,也是对‘双减政策’的呼应,旨在进一步规范‘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6】。”


(三)社会交往焦虑

1.背景介绍

社会交往焦虑(以下简称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即在社交场合有焦虑的情绪产生。社交焦虑往往伴随着我们日常的为人处世,与我们息息相关。因此社交焦虑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

疫情当下,为响应国家政策和国家卫健委的号召,人们都尽量减少外出。与之对应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也逐渐减少。然而,社交焦虑却并没有随之减少。我将以我们小组提供的问卷数据为参照,通过算法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算法见附录),求出社交焦虑指数,来辅助我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本篇除特别标注的数据外,其余均来自该问卷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在此,我将社交焦虑指数由高到低排序后,将前30%定为重度焦虑人群,中间30%定为中度焦虑人群,接下来得30%定为轻度焦虑人群,最后10%为不焦虑人群。

社交焦虑看似颇具危害,实则不然,社交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会有社交焦虑,只是一般情况下,焦虑程度非常低,以最常见的事为例:生活中,人们总是要不停地和陌生人接触,而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的紧张、拘谨、有压力等情绪都属于社交焦虑。纵使有时焦虑过度,得了社交焦虑证,也是很常见的。社交焦虑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但是它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由此可见,社交焦虑本身并不可怕。

2.来源分析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人们的社交焦虑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过度的社交焦虑会对我们日常的生活交往产生阻碍,所以我们需要先剖析社交焦虑加重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减缓焦虑。

社交焦虑日趋严重与我们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

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中,这使得我们的生活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使得我们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非工作的社交也因此减少。同时迫于生活的压力,人们在这快节奏中难免会变得浮躁,难以静下心去和别人交流。特别的,中年人还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肩负着老人、小孩和自身的三重压力,往往会在这一阶段出现“中年危机”,再伴随着大量频繁的,任务式、工作上的社交,使得中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交流的欲望减少,社交的质量下降。

网络发展导致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社交方式的主体已经开始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此次疫情,更是使得线下社交大幅度减少而线上往来的频率急速攀升。现在的青年人本身就出生在线上社交的形成和成熟阶段,对线上社交早已习以为常。而对于老人来说,本来的社交圈子就已经随着岁月的变迁而缩水,再加上不善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线上社交与他们的日常有着一定的隔阂,所以社交情况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较小。而受到最大冲击的,就是中年一代,他们习惯的更多是如同学聚会,单位团建等等的线下社交,对于线上社交更多是停留在电话,通知,交流问题上,并不能像青年人一样将网络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各种工具实用于线上社交当中。因此,线上社交给他们带来的整体舒适度远不如线下社交。

不仅如此,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像小视频,网络小说,小程序,快餐新闻等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娱乐消遣方式快速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吸引了人们很大一部分的注意力和精力,并且通过这些渠道获取信息更加高效,获取的快乐更加廉价,使得人们线下社交的欲望和频率进一步降低。同时,面对面交流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感情和情绪,具有直接性和更强的感染力,加上谈话所处的环境,人物的动作,往往使得谈话更加的亲近,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也更容易搭建。虽然线上已经出台了诸如视频通话,表情包,发送语音等代替直接面对面表达的功能,但在实际效果上还是和直接交流有很大的落差。综合以上原因,以及前文所说的社会现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已经不可避免的大大增加,而距离必然会导致陌生,进而导致焦虑。因而社交时的焦虑程度也不断升高。

个人自身情况

婚姻、常驻地、事业、健康、子女教育、学历等等自身所处的状态都可能会诱发社交焦虑。以婚姻状况为例,非已婚状态的人群中有75%都处于重度社交焦虑。而工作方面,工作场合中有大量的社交,并且稳定的职业会带来稳定的收入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焦虑,从数据上看,仅有11%的在职人员处于重度焦虑之中,而仅有5%的非在职人员(无固定职业或者已经退休)处于轻度社交焦虑。学历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处于重度焦虑状态的人有77%都来自低学历(本科以下学历)人群,高学历往往意味着高而稳定的收入,这样使得他们在生活上也相对更加富裕,社交当中更有底气。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常驻地为农村的人在各方面压力要远高于常住地是城镇的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城乡工资上的差距,国家统计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关于2019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具体情况介绍如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7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8】。加上教育差距,生活条件等等因素,这种城乡差距使得常驻农村的人社交焦虑要远高于常驻城市的。数据显示,常驻农村的人中50%的人处于重度焦虑状态,而处于重度焦虑状态的城镇人只有27%。因此地区差异也是部分人社交焦虑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交焦虑就像是一个人整体焦虑的缩影,一个人自身状态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到社交焦虑的程度,因此本文仅以婚姻状况、学历、职业与地区差异为例,阐述一个人自身状态对其社交焦虑程度的影响。

从个人的心理分析,社交焦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不自信,换言之,就是对自己的期望高于自身的水平。正如李发君【9】所言:“当个人的自我形象表现与外部观众的期望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时,个体就会在认知、身体以及行为等多方面产生焦虑症状。另外,社交焦虑个体在监控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的同时,也会对观众对其表现的类型和标准做出预测,因此,外部观众的特征也是影响个体产生焦虑 症状的因素。”这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我们也不可能真正达到自我理想的状态,因此因为期望与自身实际的不相吻合导致的焦虑是十分常见的。

解决建议

我们已经分析清楚了社交焦虑的成因。由于社交焦虑是不可能消除的,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降低社交焦虑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方法有:首先就是要摆正心态,社交焦虑不是社交恐惧症,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正常心理现象,并且社交焦虑也是人与人之间应当存在的一种心理上的考量,即适度的焦虑表明了一个人对自己在别人眼中形象的重视,没有必要刻意排斥社交焦虑。第二,不必苛求自己完美,也没必要和别人的优势或者好的生活处境比较,不如从自身出发,发掘自己的优势,增添信心,从而减少社交焦虑。第三,要找到自己的社交舒适圈,首先,我们要思考我们是否需要那么多社交。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社交频率,不是越频繁越好,也非越少越好。喜欢社交与不喜欢社交从来不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其间仍有很大的过度地带,且因人而异。通过调节社交的频率,也能够起到减少社交焦虑的作用。最后,要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重度焦虑中仅有10%的人是认为自己抗压能力较强,而剩下的90%的人都是抗压能力不够或者一般的,因此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能有效缓解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并不可怕,我们应当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使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四)教育焦虑

1.教育焦虑的产生背景

在2021年,受疫情影响,中年人所面对的多方位焦虑纷纷暴露,其中教育焦虑尤为明显,他们正身处在教育资源竞争漩涡的中心,非常容易因压力过大、持续压抑而导致神经萎靡不振,在不知不觉中患上焦虑症,最后因不重视而对自身及家庭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疫情之下,孩子们真实的生活逐渐暴露:沉迷游戏、不认真学习、青春叛逆等,这群中年家长们本来就压力巨大,面对无从下手的教育问题更是很难正确地解决。当学校应防控需要,改变了学生常规的学习模式后,家长们的原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让许许多多的矛盾由暗转明,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中年人们精神压力的增大,易使其产生焦虑症。

2.教育焦虑的表现

患上家庭“教育焦虑症”的家长,其表现往往为精神紧张、容易失眠,食量暴增或骤减,当提到孩子学习问题,便神经紧张、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动辄打骂,时而又悔恨自责,歇斯底里,而孩子的人格形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被影响;还有的家长因为焦虑,无法正确地看待孩子的成长变化和得失,选择避而不见、“漠不关心”,这又将导致孩子遭遇家庭教育缺位所带来的后果[10]。

3.教育焦虑的现状问题

家庭的教育焦虑问题,是在近十年左右开始出现,并且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教育领域的一大普遍现象。当这些中年人作为家长,其教育焦虑主要是在对教育过程或结果、“教育落后”、“教育重负” 的过分担心而产生的紧张不安、害怕、忧虑等情绪。随着中国不断富强、百姓生活水品提高,加之中国家庭又十分注重家庭教育,这些中年人纷纷将自己的殷切希望都寄托在了其子女身上,这将意味着这个时代的中年人正主动将自己置身于教育焦虑的漩涡中心。

未发生疫情前,在2018年,智课教育在《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报告》表示受调查的70-90后中国家长的焦虑指数为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约七成家长为孩子教育感到焦虑,其中学习成绩、校园安全、学区房、二胎、隔代教育、手机使用、升学留学、课外培训、未来发展等成为焦虑的爆发点。同时,该报告还指出75%的家长认为事业家庭难平衡,并为自身发展感到高度焦虑。以上研究表明,在未发生疫情的背景下,教育压力就已十分巨大,家长们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疫情之后,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需要作为学生的子女适应,还需要作为家长的父母适应。督促学习、检查作业等教育压力不断施加在作为父母的中年人身上,全新的生活节奏带来的也并不是和睦相处的家庭关系,而是鸡飞狗跳的家庭关系。同时,疫情未发生之前所存在的教育压力也并未消失,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供不应求,任何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在疫情期间“放慢脚步”,这种社会因素不断影响着家长,使疫情之下的中年父母压力倍增,增加了其教育焦虑的程度。

4.教育焦虑的基本分析

部分学者就社会的教育焦虑做了一定的基本分析。陈华仔和肖维认为,家长“教育焦虑症”是对子女教育的过度焦虑,具体表现在对“教育落后”的恐慌、“教育重负”的压力和教育结果“无能”的担忧,根源是争夺有限教育稀缺资源而呈现出教育不公平[11]。吴信英认为,教育焦虑现象与家长教育期望不当、教育竞争秩序不良、社会转型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12]。可见,中年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因素众多,内容设计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期望落差等一系列因素。

纵观中年家长们的众多教育焦虑因素,可以把家长对孩子的焦虑概括为三个方面:学习问题焦虑、职业生涯焦虑、人格品质焦虑。

学习问题焦虑包含了对孩子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机会等学习方面状态或者效果不满而产生的焦虑。其主要表现为中年家长对自己孩子成绩下降、学习效率低下、沉迷电子设备、缺乏自控力、无法进入好学校等一系列的担忧。

职业生涯焦虑包含了对孩子择校就业、未来生活的过分担忧而产生的焦虑。其主要表现为中年家长对自己孩子学校水品差、未来就业工作不好等一系列的担忧。

人格品质焦虑包含了对孩子三观培养、身心健康成长的过分担忧而产生的焦虑。其主要表现为中年家长对自己孩子身心焦虑、浮躁等一系列不好的担忧。

5.教育焦虑产生的机理洞察

教育涉及到的群体广泛,教育对象覆盖面广,从适合低龄孩童的幼儿园到适合高领老人的老年学校,这都是属于教育范畴,但是教育焦虑的主要对象并非低龄幼儿和高龄老人,而是包含正式教育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的学生。

(1)教育焦虑产生的意识基础:教育价值的认知

王坤庆认为,知识的教育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功利价值、认知价值和发展价值[13]。其中,功利价值是指教育所带来的物质结果,上好大学便可有好工作就是这种功利价值的缩影;而认知价值与发展价值是指教育所带的非物质结果,如提高人的素质和内涵。

认知水平影响个体行动,教育具有提升个体认知水平的价值,个体认知水平的提升反过来又深化了民众对教育价值的认知,从而越加重视教育。因此,认知水平的提升是引发教育竞争和形成教育焦虑的意识基础[14]。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也在不断大力支持教育,习总书记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所以整个社会对教育价值的支持很高。

受调查的这一代与受教育的这一代之间,彼此的受教育程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受教育程度高,地位越高,财富越多的父母,其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反之亦然”[15]。所以,这一代中年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价值,脑海中存在了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但这为争夺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焦虑形成了隐患。

(2)教育焦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家长教育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与不均衡,直接原因是教育的功利化追求 [16]。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家庭在未来会面对“8-4-2-1”的倒金字塔形家庭结构,这意味着,这些如今还是孩子的年轻人未来会成为倒金字塔中的“2”的位置,夫妻两人可能要面对8位祖父祖母一辈、4位父母一辈的赡养责任以及1至3个孩子的抚养压力,没有一定的薪资能力是不足以负担未来的生活花销。从图中可以看到接近7成的受访者的子女在未来会面对这一现实,根据经验,越高的受教育水品往往代表着越高的薪资能力,因此,作为家长,很难不会从功利化的角度去看待教育,这也直接导致了家长教育焦虑的产生。

图4 调查者子女数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9)》中指出课外补习的生均支出,以东北地区最高,达 4357 元/年;其次为东部地区,为 3592 元/年;而中部地区(1970 元/年)、西部地区(1806 元/年)的生均支出只有东北地区的一半不到。城乡之间的差异更为惊人:农村学生的平均校外培训支出为 419 元/年,城市学生平均校外培训支出达3710 元/年,为农村学生的近 9 倍。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在教育资源上分配不均,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农村的家庭、城市的家庭各有各的担忧,这些担忧由教育资源所产生,从根本上导致了教育焦虑的产生。

(3)教育焦虑产生的行动实践:教育竞争

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教育竞争贯穿于整个教育环节,从中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都在存在着教育资源的竞争,位置好的学区房、资质高的老师都成了家长在教育方面的竞争之地。接受好的初中教育更容易进入重点高中,进入重点高中就可以继续接受好的高中教育,进而更容易进入重点大学,由此形成了基于获取优质教育资源而展开的教育竞争。

一方面,受教育群体规模变大,参加教育竞争的个体增多,这导致本来有限的教育资源将会面临更多人的竞争,加剧了教育竞争;另一方面,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力量的介入对教育竞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鞠法胜和石耀月将校外补习称为“影子教育”,指出“影子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竞争从学校内部转向学校外部,因为家长认为影子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起到补充、巩固和提升的作用[17]。教育竞争者们发现教育竞争的“战场”看不见底时,焦虑情绪便产生了,当这些家长无法从竞争中获胜或是获胜后不见成效时,这种因教育而产生的焦虑便会进一步加深。

6.教育焦虑的化解之道

教育焦虑问题的化解需要从多方面寻求缓解之策,方面包括:教育资源供给、教育价值认知、教育行业整顿等

(1)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公平

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主要缘于长期以来我国所推行的经济、教育等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即先发展某一部分或地区而非均衡发展[14]。

以高中教育资源为例,于璇采用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数据,基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方法绘制出了2005-2018年全国与地区层面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及其年度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图[18]。

图5 2005-2018年全国与地区层面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及其年度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资源从时间上空间上都存在着不平均的现象,东部地区资源配置指数始终显著高于全国和中、西部地区。

据研究,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议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建立区域均衡导向的教育资源投入保障机制;促进普职协调发展,扩大深度贫困地区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从政府社会的方面出发,解决好了教育资源问题,营造公平的学习环境,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家长们的教育竞争压力从而缓解焦虑。

(2)注重教育内在价值,去功利化

家长虽然对教育价值十分重视,但是大部分是对教育价值中的功利价值十分重视,而忽略了认知价值和发展价值。功利价值不同于认知价值和发展价值,功利价值更容易表现出来,孩子考了多少分、考了第几名都可以看作是功利价值的外在表现,相反孩子的因认知价值和发展价值而获得“隐藏能力”并非轻易能够表现。

在投入财力、时间、精力后,若孩子的表面能力有所提升,家长的焦虑可能会减少,但是这种化解方式并不能治本,那么如何才能从较深层次解决教育焦虑呢?则需要家长注重追求教育的内在价值。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科学地认识到教育的内在价值,而非表面价值或功利价值。教育并非与学历薪资紧紧相扣,教育的目的也并非如此,家长要认识到教育是对独立人格的塑造、是促进人的整体性的成长。

单纯地提倡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只能解决客观的不公平问题,但人们的主观期望得不到满足时仍然摆脱不了教育带来的焦虑。因此,从家长的层面,要倡导教育的内在价值,少些功利化看法。

(3)重整教育重压乱象,双减政策

学生在学校学习压力大,课外补习机构五花八门,又没有一位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便产生了教育焦虑问题。

在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称《意见》),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处理。这并非教育行政部门第一次颁布双减政策,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教育部已经发布了50多次减负令,但是收效甚微。而这一次,《意见》释放了强烈的政策信号,体现了国家想全面落实减负的坚定决心。

在此之前,受功利趋势和资本裹挟,为数不少的校外培训机构无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纷纷采取抢先学、超纲教、反复练等方式,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干扰中小学正常教育秩序。家长们虽十分排斥却又无可奈何,这种绑架式的行为造成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如今,不少的家长都期望,在《意见》发布之后,“双减”政策可以真正解决他们的教育焦虑之忧,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升,让教育以发展价值为主导,回归正常。


四、结语 本论文虽然已经完成了预期的目的,能够较细致地分析中年人群焦虑的来源以及解决方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比如,未应用更加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研究焦虑心理,快速发展的社会下中年人群的其他焦虑情绪的类型不够全面,理想、解释力不够高以及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等。不仅是中年人群,焦虑情绪在各年龄段中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而且焦虑情绪在造成个体紧张、不安、烦躁、疲惫等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带给了个体积极的一面,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励我们进步,督促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还能让我们保持警惕,预判身边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当前社会环境来看,消除焦虑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唯一正确的处理办法即是接受它淡化它,并驾驭它,接受它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化消极为积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刘增垣,李美华. 第三状态与心身医学研究[J]. 医学与哲学,2001,22(1):36-38. DOI:10.3969/j.issn.1002-0772.2001.01.013.

[2]许强. 现代中年人亚健康状态与运动健身[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123-125. DOI:10.3969/j.issn.1009-783X.2007.02.039.

[3]刘增垣,李美华. 第三状态与心身医学研究[J]. 医学与哲学,2001,22(1):36-38. DOI:10.3969/j.issn.1002-0772.2001.01.013.

[4]陈曦《校园托管能否化解双职工家庭‘暑期焦虑’》,工人日报,2021年7月16日第003版

[5]袁浩龙《中年焦虑多来自于攀比》,大众卫生报,2005年5月24日

[6]李翠华,高校教师焦虑心理成因及缓解对策分析【J】.湖南人文科学技术学院院报,2008(2):119-121.

[7]Liu,s&Onwuegbuzie,A.J Chinese teachers’ work stress and their turnover inten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2(53):160-170

[8]《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21年2月28日

[9]《社交焦虑个体情绪冲突》,李发君,新疆师范大学. 2021,(18)

[10]侯天凤,柯玲,黄媛媛,刘霞. 应对家庭教育焦虑的成长心智模式构建[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2):62-69.

[11]陈华仔,肖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现象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18-23.

[12]吴信英.教育焦虑现象的成因及纾解之道[J].人民论坛,2019(24):138-139.

[13]王坤庆.关于知识教育价值观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73-76.

[14]蒋典阳,鲁文. 教育焦虑何以产生:教育价值、社会流动与家庭参与[J].教育探索,2021(5):7-12.

[15]殷伟群,戴烽.高等教育的“马太效应”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J].江西社会科学,2007(5):221-224.

[16]滕洋,刘艳妹.家长教育焦虑:表征、成因与化解[J].浙江教育科学,2019(6):31-34.

[17]鞠法胜,石耀月 . “影子教育”方兴未艾的教育社会学阐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1):136-139.

[18]于璇.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与趋势预测[J].教育与经济,2021(37):59-69.

[19]《疫情之下——中年母亲的焦虑与迷茫》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李立 心理与健康. 2020,(09)

[20]常彦梅,大学生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2008:1-3、62


















附录1

中国家庭健康指数调查问卷(节选)


                













附录2          算法                                                                                                                     

算法:首先从所有数据中筛选出部分人的数据,共100份,然后从问卷中抽出第5、9、10、13、14、21、26、32、43、45、74、75、76、78题,将其的选项按照以下得分计算,最后所得的社交焦虑指数为每个人对应数据之和。





上一篇:喜报!大溪地诺丽果汁和恬悠雅shape™果昔荣获科隆名单®认证
下一篇:贵州金域获评贵州省级服务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获肯定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